“沉思、催眠與禪定”是心理、生理與佛理的精髓所在

有道是“人有所長,術有專攻”,指的就是匠心獨具和專心致志。這既是一種態度精神,又是一種行動行為指南,旨在告訴人們如何去發展,如何做人、如何從業幹好本職工作。

有一種現象很容易被人們忽略,那就是善於“沉思”的人相對智商較高,其表現就是經常喜歡一個人靜靜的獨處,有時也會在人多時出現所謂的思想“溜號走神”,經常將思維、思緒或表情定格在某一瞬間,表現行為明顯與當時的場景內容不相容恰,這個時候很容易被身邊的人提示喚醒。其實這種做法對沉思者而言的確是一種不小的傷害,特別是有些家長們看到孩子在學習時,出現這種情況,立馬會催眠治療大聲吆喝說:幹什麼呢?或者又想啥呢?不好好學習!

其實,“沉思”是一種思維的深度飛行方式,在沉思的狀態下,往往觸及的都是常態下難以解決的問題。如果這個時候去幹擾打斷,除了影響思考內容不說,很有可能會對人的神經系統造成一定的傷害。我在解決孩子們出現心理問題及學習障礙時,經常遇到這樣的家長行為,提醒後他們才恍然大悟,對自己的無知行為後悔不已。

心理治療時經常用到的催眠技術也是如此,眾所周知,催眠既可解決心理問題,也可治愈生理疾病,其道理原因最重要的一條就是“高度集中精力”。運用催眠技術在治療生理性疾病時,實際上就是積極調動人的免疫系統,實現自我治愈的原始本能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醫學定義上的絕症,有時也會出現自愈的現象,就是自身免疫系統被充分激活了,在關鍵的時刻爆發出來強大的能量,將體內的病灶病原擊敗了。

“禪定”是一個佛學名詞,指的就是在“打坐”的狀態下,進入了一種清淨臨床心理學家極致的狀態,而在這種狀態下,很容易進入意境生成“智慧”,這便是佛學禪修的本質要領。所以,無論是沉思還是催眠,或者是禪定,都是人的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不斷反複穿越的過程,這個過程需要的就是在一種特定的狀態下完成。由此推理得出,不會或不能制造這種狀態的人,相對機會就少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