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對親人的離世,我們該怎么辦?身亡讓人悲傷要珍惜現在

死不是死者的不幸,而是活者的不幸。——伊壁鳩魯

身亡並不是我們總會談論到的話題,由於對於大部分人來說,身亡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。身亡代表著生命的終結,寓意這個人不再存有。盡管身亡很可怕,但確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。

不僅如此,大家一生中還要經曆很多次親人的離世。接納家人身亡是一個艱難又漫長的過程,特別是親人的離開,令人長期沉浸於痛苦當中,甚至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。

每一個喪失親人的人都會有很多悲傷的情緒,從最初的擔心、缺憾到後來的無奈和絕望。而這一過程有多痛楚,只有親身經曆的人才會了解。

曾經有有位朋友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:

朋友的一位親戚前不久去世了,在大家都很哀痛時,他的兒女卻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,該吃吃該喝喝,還笑著說他們父親過世的事。

當有人問及他們為什么不難過的時候,他的兒女說“爸爸是來到天堂,他這樣就沒有痛苦了。”

我們不知道他的兒女是真不難過還是壓制住自己的心情,只是大家都應該明白,人都是有情緒的,要允許自己情緒的表達。掉眼淚並不是無能的表現,如果你想落淚,就讓它盡情地流吧。

一.有一些悲痛是無法表達的

人在無法用語言表達悲傷的時候會流眼淚的,可是一種憂傷,是連眼淚都無法表達的。它更深入心裏,是一種無法言語的痛苦。這就是為什么有很多人說悲傷到極致是沒有眼淚的。

我們的表達能力總是有限的,在我們覺得難過的時候會選擇用言語和文字表達憂傷。只是還有一些悲傷是這些都無法表達的。

因為不能表述,因此並不期盼有人去理解,這樣的心態除了自己消化沒有人能幫助。如同失去親人得人,身邊的朋友說再多安慰的話語都無濟於事。他們期盼能和逝去的親人碰面,甚至會試著許多的方法去完成這個心願。

由於聽說過逝去的人能給活著的人報夢,因此他們每晚入睡之間都希望在夢裏和親人相逢。與其說家人已經死去了,他們更願意相信逝者來到另一個世界。

當我們的生活發生變故時,心理會遭到應激情景,而這些變故往往就是應激源。每一個人應激源都是不同的,因此產生反應也不盡相同。

但它都或多或少地給我們生活帶來一些影響。曾經有心理學家就研究出對人影響較大的15件事,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配偶的身亡。

身後事處理

接著就是離婚、家庭成員身亡、親生子女夭亡;再接著就是重大事故的創傷、完婚、懷孕和下崗等。而這十五件事兒中,有一半以上都與喪失有關。

二.什么叫“喪失”?

理論上的喪失是指:親人的離去、身亡;喪失將來的概率或者身體上的損害。

這類喪失對人們的影響很大,有些早年喪失至親的人,這類憂傷會一直延續到成家之後;中年喪偶者會到找到新愛人以後慢慢淡化憂傷;最讓人悲傷的便是老年喪子,這類哀痛會隨著老人的一生,直到他們身亡。

若是在青少年時期就經過喪失親人的痛苦,如果沒能得到正確的引導會導致他們不能渡過憂傷期,嚴重的還會讓他們有肇事犯罪的行為。

有一項研究表明:假如夫妻間小孩太早離去,大多數人會受到身亡產生的情緒困擾,迫使彼此無法繼續生活下去,最後來到離婚的程度。

三。如何應對親人的離世?

親人的離世都能給大家留下痛苦。有關痛苦幾個階段,精神分析學家作出了總結:

1.否定階段:

剛得得知至親好友離去的消息大部分人是不願意承認的,進而開始震驚、絕望、無奈和困惑。

2.情緒爆發階段:

接受事實,變得痛楚、惱怒、憂傷和恐懼;一小部分還可能覺得愉悅。

3.回望和表白階段:

回憶和逝者之間的點點滴滴,企圖與逝者對話。直至接受事實,決定分離,自己走剩下的路。

4.自我修複階段:

將逝者埋在心底,心裏變得寧靜。

自然每個人悲傷的時期都是不同的,這也遭受人的個性及其和逝者之間關系的影響。

悲傷的結束並不是完畢了和逝者的聯絡,而是心靈深處將逝者“安裝”。

結語:

有的人之所以會陷入失去親人的痛苦中無法自拔,通常並不是他們過度悲傷造成的,而是他們回絕憂傷。

他們不願意接納這個事實,因為害怕憂傷因此會很抵觸。而事實上人生本就是無常的,我們預測不了將來。

當親人離去時,我們能做的只有使自己振作起來,心裏留下對逝者的尊敬和愛,帶上他們的期待,繼續勇敢地活下去。


網站熱門問題

葬禮的最後一部分叫什麼?

送葬儀式

葬禮或追悼會的結束儀式. 它可以在葬禮,教堂後面,墓地或火葬場舉行.

死後眼睛會怎麼樣?

死亡後約兩小時,角膜變得模糊或渾濁,在接下來的一兩天內逐漸變得更加不透明. 這會妨礙鏡片和眼睛後部的視野.

為什麼死後下巴會張開?

在死亡的那一刻,身體的所有肌肉都放鬆了(原發性弛緩). 眼瞼失去張力,瞳孔擴張,下巴可能張開,關節和四肢靈活.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