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著180年曆史的香港中環是如何“造”出來的?

有著180年曆史的香港中環是如何“造”出來的?

要溯源中國香港是「誰」,不論從哪個一個切面去講這段發展曆史,都是一種沉重的。

如果我們回到19世紀的香港市中心,很難相信這個人煙稀少的小地方會成為亞洲國際都市的心髒。

1840年,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。1841年1月25日,英軍登陸並占領香港。隨後,在一批英國商人的支持下,英方決定開放香港。觀塘重建這片原本只有20個村落,5400多人的港島,被迫開始了城市現代化的發展。

當時,只有大約50人生活在沿海地區,被稱為“群達路”,這是非常適合海上發展。它背靠群山,面對深水港口,具有進攻和防禦的實力,因此決定在這裏建立軍事基地。因此,香港的經濟和房地產發展以及城市的現代化進程,在後來被稱為“中環”的地方展開。

開放港口(1841-1941年)

從軍事發展港口,到維多利亞城

19世紀,歐洲已經處於工業革命的高速發展中,歐洲人早就知道如何科學規劃,快速建立一個有條不紊的城鎮。

隨著港島北岸政府山和各軍營的建立,英國人在港島首先修建了第一條道路荷李活道,以連接港島中部和西北部的軍營,這也是香港曆史上第一條現代化的大道。中環街市接著,英國人將銅鑼灣東端與灣仔和西營盤連接起來,形成了一條長達四英裏的皇後大道,沿著開普敦海岸線延伸。

在道路的規劃和建設下,一個新的現代化城鎮的面貌已經出現。1843年6月29日,香港政府正式將這個日益繁榮的新區命名為“維多利亞城”。

△ 1870年的皇後就是大道

根據不同山脈的特點,香港政府將城市分為沿海、中層、高峰三個區域。沿海地區是商業區,包括我們今天所知的上環、中環和下灣(灣仔) ,市區發展將會逐步分為“四環”: 西環、上環、中環及下環。

香港島迅速進入城市化進程。1846年,維多利亞市有1874棟建築。到1876年,香港人口已達13.9萬,城市初具規模。油旺轉移地積比1900年人口突破26萬,1920年達到62.5萬,短短20年增長了近1.4倍。

早期的香港島,以“四環路”為基礎的格局,逐漸走向世界。

△維多利亞城地圖1908年版

而四環的區域進行定位方法各不相同。其中,以威靈頓街與皇後大道中交彙處至美利操場的「中環」(Central District),自然環境成為港府規劃的城市社會政治教育經濟管理中心,此後中國逐漸開始發展已經成為洋人居住區,也是我國香港學生核心商業區。

在這一時期,中央有一些重要的建築,都含有濃鬱的歐洲風格。例如,一八四六年的美利大廈、香港會所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官邸、一八四○年代的聖約翰教堂和中央警署,以及一九一一年的最高法院。中環就像一個小小的英國城市,建築風格中既有歐式城市風格,又有西方行政管理模式的作用。

19世紀末,“維多利亞城”開始顯示出它的魅力。

在道路的另一邊,上環和西灣是香港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,這兩個地區主要居住著華人。一排排兩層高的“塘樓”沿山而建,小如茅屋,密如蜂窩。道路大多是坡道和石頭路,有長袍、中式夾克和西裝。人們日以繼夜地川流不息。

所以,今天的中環和更熱鬧的上環、西環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。城市剛建的時候,這樣的對比感就已經出現了。

近代地產業發展

19世紀的香港社會經濟不斷發展,其實還比不上彼時已坐擁外灘的上海。外灘建築遠宏偉過香港中環,但從我國房地產的二級資本市場情況來看,香港問題遠比上海活躍。得益於仿照英國進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房地產企業制度,靈活的機制研究使得一些香港完成了更本土化的發展。

香港土地投資代理有限公司(香港土地投資代理有限公司)是第二家在香港注冊成立的1843公司(第一家是聯邦物業)。一八九八年,該處在填海土地上建成 Chater Road 第一座商業大廈ーー新東方線,即今天的友邦中環。這也被視為該公司在中環發展商業區的第一步。

△1910年,中環沿岸,圖中可見第一代太子大廈、香港會、皇後銀行、郵政總局大樓。

1906年,香港置地在該地區建造了至少7座建築,全部4-5層高,是當時最宏偉的建築。香港房地產的發展標志著香港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,到了一九三○年,僅中環一地,總價值超過一千一百萬港元,成為香港中環最大的業主。

崛起(1945-2000年)

新城市發展格局下的「新舊結合中環」

△ 80年代的維港

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有一個日治時期,所有的企業被關閉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英國人回到了香港。當時,香港正處於年久失修的狀態。

1948年,香港人口上升到150萬左右,迅速增加的人口給城市住房、就業、交通、衛生、治安等帶來巨大壓力。香港政府急需制訂一個更長遠的城市發展計劃。

今年,英國城市規劃師阿伯克龍比(Abercrombie)提出了香港的“大倫敦規劃”(Greater London Plan) ,他為香港在20世紀下半葉的城市發展提出了一項建議,以挖掘香港未來的潛力,他有三個優先事項:

改善城市內外交通,如港口設施、道路規劃、隧道、鐵路等。

開拓市郊、擴充城市的發展進行空間,解決我國人口經濟增長所引發的房屋、公共文化空間結構分布不足等問題,讓人口密度合理化;

完善城市規劃法,理性面對城市的先天性問題,引領城市前進。

這三個概念成為香港未來城市發展的基本理念,在香港更長遠的規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
1948年,香港規劃地圖解決了九龍、新界板塊重要發展區人口問題

香港政府一方面重新審視城市規劃上層建築,一方面放松對房地產行業的限制。1955年,香港政府修訂《建築物條例》,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,極大地促進了舊樓重建和新樓建設。香港房地產的迅速崛起,也促進了香港工商業的發展。

到了1960年代,香港問題開始進入了社會一片新景象。到了1960年代中期,香港的地產有限公司發展已經超過了2000家,資金實力雄厚的地產企業公司約200多家。

△ 由山頂我們望向維港兩岸 1973年初

一直是香港經濟心髒的中環,已經走過了100年。年輕人在新時代的消費需求,讓這個曆史悠久但充滿活力的地區思考“更新”,發展更具想象力的商業新格局。

1974年,香港土地占用了香港市中心曆時10年、耗資6億美元的重建項目。1979年,這座地標性建築竣工。它的面積約為20,000平方英尺,由五層樓組成。它包含了各種不同風味的精品店和餐廳,獨特的建築立面使其成為中心區的高檔購物場所。

與此同時,香港置地開始計劃在自營物業之間架設一座“空中人行橋”,不僅與物業相連,還與天星碼頭等城市基礎設施相連。這一舉措也為這座高密度城市的空中穿梭步道規劃開辟了道路。


網站熱門問題

香港的地積比率是多少?

一般來說,根據香港規劃署的規定,住宅用途的最高地積比率約為8至10倍,主要在香港島,而商業用途和其他地區的最高允許地積比率為15.

Top